古建筑維修施工的技術要求分析
古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隨著人們人文素養的提升,對于古建筑保護力度,需要做好古建筑的維修工作,基于此,本文論述了古建筑維修施工相關技術要求。
我國的古建筑表現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悠久歷史,同樣也是世界建筑的一大瑰寶。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古建筑也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加強了對古建筑的修復管理。當前,我國古建筑的修復施工技術以及質量控制,主要是依據《工程建設規范匯編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來操作。因此,在具體施工過程中,需要我們嚴格按照規范來施工,同時還得熟練掌握古建筑的施工規則。下面筆者將結合多年實踐經驗,對古建筑的維修技術進行一個綜合的闡述。
1、我國古建筑的分類
中國的古建筑物類型比較多,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寺院建筑如薦福寺、杭州的靈隱寺、西安大慈恩寺、洛陽的白馬寺、長安的興教寺以及浙江岱山的極樂寺,新疆的艾提尕爾清真寺等。宮廷建筑如北京故宮、沈陽的末代皇宮、河北的承德避暑山莊、薄儀的末代皇宮等。園林建筑例如蘇州的留園、鑫園、網師園、拙政園等。祭祀建筑例如北京的十三陵建筑以及乾縣的乾陵建筑等。民居建筑如王家大院、韓城的黨家村、山西省晉中的喬家大院、西安老城區的督軍府等。
在規制上中國古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別,例如宋代的《營造法式》主要劃分為殿堂、廳堂和余房三類最基本的規制清代的“工程做法則例”主要包括了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因此,如何對古建筑的規模等級進行劃分,在古代的歷史文獻中并未給出明確的規定,但是古代那種嚴格的封建禮制卻很好的在古建筑物的風格上得到了體現。中國的所有古建筑都以雄偉、莊重、磅礴大氣以及優美獨特的建筑風格而聞名于世,并在世界建筑史上都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日本東京的藥師寺,以及美國、朝鮮、韓國等只要有華人居住或踏足過的地方都留下了中國古建筑的雄姿,推動了中國古建筑的國際化發展。
中國古建筑之所以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并不是建筑師們自己的創作意識,而完全是官方的設計和制作意念。因為中國的歷史上自古以來都是“勞力者之于人,勞心者治人”,這里所提到的“勞心者”主要代表的是上層,是那些掌握權力的部門或人員,而不是從事建筑施工的工人們。古代朝廷的建設追求的是歌舞升平、四平義穩,所以當時的古建筑以其雄偉、壯觀、威風八面而出名。古代的祭祀建筑也是為朝廷的皇室及地位比較高的臣子而修建的,即所謂“生住其屋,死居其所”。軍師建筑中的敵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不同時代其在彩繪、斗拱以及屋面裝飾等方面有所不同罷了。到了清代的下半時期,八國聯軍的入侵,打開了中國通往世界的大門,由于當時清政府的退讓,導致中國好多地方成了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進行自由的出入、營造房屋和居住。很多歐洲的建筑師想要將歐洲的建筑風格帶到中國,然而讓他們吃驚的是中國地大物博,并且有很多在歐洲都沒有的建筑,并將這些元素帶回了歐洲,從而促進了中歐建筑文化的融合。中國的很多藝術家們以吸取了歐洲藝術家的精華,他們在自己藝術和建筑風格的基礎山吸取了歐洲文化的精髓,這樣的趨勢影響了后代很長一段時間。
2、古建筑維修施工技術要求
2.1、古建筑裝飾構件
維修時所用的新材料應遵守只能加強不能代替的原則。古建筑裝修的修復,應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盡量保留原構件,以保留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對于古建筑裝修中帶有雕刻的瓦獸件、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要慎重處理,盡量做到不換或少換。對塑像、壁畫、彩畫等附屬藝術品,更不能隨意修補。可移動建筑裝飾物的修復,可采取傳統技藝與近代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如銅器生銹,可用機械取除或用電解還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脫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聯浸、冰凍升華、高分子材料滲透聚合法;殘毀的書畫多采用傳統的揭裱方法修復;古代絲網絹帛可用熏蒸法殺菌;脆弱紡織品可用絲網加固或傳統的裝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斷裂用蟲膠或環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建筑裝飾物修復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藝必須保證不損害文物的歷史價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質、色澤、強度等,同時還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構件維修時所用的新材料還應遵守只能加強不能代替的原則。
2.2、石質保護技術
先從研究石雕的風化形態著手,一般較完整,風化不嚴重的露天文物,應改善保護環境。對風化嚴重、無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護材料。防護材料的使用應明確主要防止哪幾種風化營力,提出保護后應達到的主要指標,并要求材料無色、透明、不反光、不酥堿、化學穩定性好、滲透能力強,具有抗風化能力,有一定固結強度等。整個保護修復工作的總體程序涉及現場搭設腳手架現場清理修復前現場調查及照相記錄對污染物等進行科學分析對起翹的貼金和漆層進行預加固處理進行表面清洗、加固漆層表面修復和色彩平衡表面封護處理成品遮蓋保護:竣工驗收等步驟。采取的所有技術措施都以確保“保持原貌、修舊如舊”的古建筑保護維修方針為準則。在對木建筑裝飾物的歷史滄桑感和藝術美感的表現方面做到較完美的結合。
2.3、彩繪工藝以及裝飾工程
油漆彩畫就進入了細部的裝飾階段,首先要清楚油漆彩繪的特殊施工工藝和程序,知道什么是一麻五灰地仗、單皮灰地仗、一布五灰地仗的施工法則等。古建筑油漆彩面的地仗,就相當于刮泥子層,它是木質基層與油膜層之間由多層灰料層夾扎麻(布)層組合而成的一種非常堅固的灰殼層體。梁枋上的各部位用了長線條作為段線,各主要線條均瀝粉貼金,案底以青、綠、紅等作底色,襯托金色圖案,顯得非常華貴。旋子彩畫一般是在藻井內畫帶旋渦狀的幾何圖形,而蘇式一般用于長廊。
2.4、在開發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
保護的目的在于傳承和利用,應該在開發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以及保護古建筑裝修要擺正三個關系,一是保護和科研的關系,保護要避免壟斷,要向科研開放。二是保護和教育的關系,文物保護重要的是發揮教育功能,特別是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要免費或半價開放。三是保護和開發的關系,不能進行破壞性開發,近幾年一些地方的旅游開發對文物造成了損害,要引起重視。她還建議在文物保護立法的同時還要建立可操作的細則,比如依此考核地方政府業績,對文物遺失或造成損害的地方,政府官員要承擔責任,受到處罰。另外,除了專業保護隊伍,還有必要建立志愿者隊伍,義務保護古建筑等歷史文物。
2.5、要正確認識和掌握古建筑的保護和修復原則
19世紀80年代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頒布了《文物保護法》,保護法中對古建筑的修復原則給予了明文規定在《文物保護法》所提到的“原狀”實際上是指古建筑在開始建設時的狀況,是未被別人拆改過的狀況,而不是被拆改后的狀況,屬于健康時的狀況而不是殘破時候的狀況而《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又進一步強調了古建筑保護及修復過程中“恢復原狀”的原則,并指出如果恢復原狀時所需要的資料不足,可以“保存現狀”,待日后資料充足時在進行“恢復原狀”修復但是不管“恢復原狀”還是“保存現狀”,都屬于古建筑的健康狀況
對于古建筑的修復,有反對將其修成“金碧輝煌”的形式,這樣的反對不無道理,但是我們也應該視情況而定,有些古建筑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他們的一些彩繪已經被破壞的很難修復,因此在沒有充分依據的時候,可以先修繕建筑物的主體,不對彩繪進行恢復,這也充分體現了“保存現狀”的原則。
2.6、屋面工程
對于種種屋脊的施工技術和制作要求應該嚴格遵守。古建筑依照不同品位則是有一定等級的,不同的建筑屋面施工方法同樣也是有一定差異的。因此需要加強對于屋面施工質量的控制,應該做好兩方面的工作:首先應該做好屋面防水工作;其次,依照設計要求做好后屋面屋脊的曲線變化施工,應該及時體現出古建筑的美學特點。古建筑屋面的防水處理較多使用泥背、灰背,一般被稱之為苫背。苫背有著比較好的防水功能以及保溫功能。一般的做法是在望板上面鋪設保溫墊層,并且配設瓦頂用于防水。防水層施工結束之后就要進行蓋瓦,蓋瓦要求灰條均勻,如果是蓋筒瓦則應該保證瓦下的灰應該充實,施工工藝可以一次完成。
3、古建筑利用途徑
保護、利用古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古建筑保護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用,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對古建筑就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本文探索了古建筑的利用和開發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3.1、古建筑的功能延續和利用
3.1.1、發掘古建資源尋找獨有特色
對古建筑的開發利用要因地制宜,立足于當地古建筑的獨有文化特色,最大程度地挖掘古建筑的價值。現今文化多樣,有了獨有特色的文化資源,就有了可持續的發展潛力。
3.1.2、注重古為今用
現階段對古建的開發利用,基本停留在較低的層面,開發利用程度不高。要建立新的開發利用理念,探求新的文化內容,尋求新的發展方向,把社會經濟效益和保護利用很好融合。可以把歷史、人物、風格、禮儀、藝術等傳統的文化與現代的旅游休閑相結合,找出其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要素,保證合理利用與開發。
3.2、古建筑的功能置換和改造
很多古建筑隨著時間變遷和環境的改變,已經喪失了原有的功能。因此,通過功能的置換和改造,是一項有效開發利用古建筑的措施。1.把古建筑形成一個文化資源圈,與城市建設中的商業圈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在開發利用古建筑時,應該注重古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正確處理好新建筑與古建筑之間的關系,把他們有機地結合起來開發利用,把古建筑和現代建筑的文化聯系起來,在文化優勢資源上互補,發揮彼此的最大優勢,和諧共存。
3.3、合理利用,惠及民眾。
“把古建筑與其居民一起保護”,既保護古建筑物本體,也保護當地特有的生活方式。使得建筑物的原始面貌得到保護,其生活方式也沒消失。使古建筑在利用方面充滿生機,避免了過度商業化、過度現代化的侵襲,也惠及了民眾。
4、結語
綜上所述,古建筑修復維修施工過程之中,不僅僅要求施工人員可以熟悉古建筑施工工藝以及方法,同時還應該對不同時代古建筑其包含的文化內涵具備一定的了解,如此才可以及時有效完成對于古建筑的修復,確保工程的施工質量,才可以使得我國的悠久文化藝術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