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一区二区 _狠狠色五月天亚洲激情第一页_日本颜色视频久久_亚洲AV无码最新在线观看

古建筑設計經典結構作品欣賞

第一單元  結構與設計

古建筑設計經典結構作品欣賞

第四節  經典結構的欣賞

【教材版本】

本課程采用江蘇教育出版社《技術與設計》第二冊。

【設計理念】

通過對經典結構的欣賞,引導學生發現設計不僅僅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出發,同時需要關注人的審美準則、民族特色、生態文化等精神領域的需要。結構設計的人文色彩尤為濃烈,從古今中外的若干經典建筑物設計中,觀察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烙印。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分析

《經典結構的欣賞》是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2” 第一單元第四節(蘇教版)的內容。編者對本單元總的設計思路是“認識結構”→“探析結構”→“設計結構”→“欣賞結構”。 研讀課標,我們就知道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經歷經典結構的欣賞過程,不僅能分別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同時使他們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本節教材通過對趙州橋、飛檐、斗拱、蛋形椅、補充案例的欣賞,引導學生賞析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在以后的設計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課時安排:1課時。

2.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分析

通過圖片、影像資料先讓學生觀察,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從技術的角度,逐步分析優點,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再從建筑美學的角度,加以提示,引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創新設計的夢想。

3.知識學習意義分析

通過對經典結構的欣賞,引導學生發現設計不僅僅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出發,同時需要關注人的審美準則、民族特色、生態文化等精神領域的需要。從而培養學生關注技術的同時,也要關注文化,發現和熱愛本民族經典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教學建議與學法指導說明

在學習過程中,主要通過引導學生詳細觀察和思考,從而培養他們的能力。

【學情分析】

1.原有認知發展分析

通過第一冊的學習,學生對技術世界和科學世界的區分與聯系已經建立了基本概念,通過對本單元前三節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到如何發現并運用科學的規律理解結構、解決結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深刻地觀察到古代人是怎樣通過聰明才智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結構問題,從而開拓學生思路,打開學生眼界,激發創造力。

2.原有知識結構分析

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藝術的欣賞具有較好的基礎,加上前三節的學習,對結構的欣賞有一定的知識準備。但大多數都是零散、片面的。學生通過討論、探究、師生互動、觀看視頻、作品的賞析等環節,進行積極思考,形成欣賞角度,加深對結構的理解,豐富設計的內涵。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過了物理、化學、立體幾何、歷史、美術等課程,在這些課程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理解結構的受力特點,物理性能,空間構成,以及建筑美學意義和價值,通過本節的學習,將以上基礎課所學習的知識,綜合運用,加深理解,同時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升華精神領域的審美情趣。

3.非認知因素分析

每個民族由于歷史文化,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因而存在多元的文化和審美價值觀的不同,從而也產生了世界文化的多樣和豐富。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從建筑的角度,體會世界文化的多樣和豐富,發現中華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典型結構的欣賞,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老師講解分析,使學生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經歷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等典型建筑結構的欣賞,學會對比、類比、歸納、優化等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本國經典結構的欣賞,發現中華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通過對世界經典建筑的欣賞,發現世界文化的多樣和豐富,培養學生開放的視野,包容的心

(4)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拓展學生對設計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如何從技術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結構。

2.教學難點

如何從技術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結構。

【教學資源】

多媒體教室;文本、圖片和音視頻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陶冶法、討論法

【教學思路】

采用多媒體教學,老師客觀地分析,學生直觀地觀察獲得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學會從如何從技術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結構。

第一部分:本節通過趙州橋、飛檐、蛋形椅的欣賞,引導學生賞析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

古建筑設計經典結構作品欣賞

第二部分:收集不同類型的經典結構通過投影機播放圖片讓學生鑒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前面幾周來學過的關于本單元的知識,從了解結構到探究結構再到結構設計。上節課我們還設計了結構作品。在上節課的設計中有幾個作品設計得不錯,但是我總感覺還缺點什么,真正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該如何賞析設計作品呢?這節課就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來的。

第四節      經典結構的欣賞

(一)閱讀案例, 閱讀案例時思考:

1、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

2、如何賞析結構設計作品?

(二)引導學生回答:

1、優秀的結構設計不僅表現在結構的實用功能上,也表現在形式上,特別是功能與形式的統一上。古今中外許多能工巧匠把結構的功能與形式恰當地結合起來, 形成了一些經典的結構。

2、賞析結構設計作品,可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1)技術的角度主要有:結構功能、穩固耐用、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文化寓意與傳達,公眾認可的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 結構的個性特征等。

師:課文只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了評價元素的列舉,同學們是否能想出更多的評價角度和評價元素?

還應結合經典結構設計者的歷史背景、設計思想、設計風格及政治、經濟、教育等全面分析。

(三)師生互動“思考”問題:

案例分析: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于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

提問:趙州橋案例中所描寫的文化寓意和美感?

“趙州橋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以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橋兩邊的欄板和望柱上,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生動, 線條剛勁之中見柔和,穩重之中顯輕靈,雄偉之中含雋永”;“主拱頂上有一塊雕著龍頭的龍門石,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于橋兩側。這些雕像,寄寓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永安的愿望”。

提問:清華大學的工科把趙州橋和英國的福思橋放進教材.你是如何賞析趙州橋這一結構設計作品的?

結構:拱肩加拱的敞肩結構。

受力分析:壓力—拱圈—拱角—基礎

價值: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科學價值。

趙州橋的“敞肩拱”設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還有哪些結構設計與此相比?

侗族的風雨橋

風雨橋亦稱花橋。是侗族的一種交通風俗。流行于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多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過往歇腳,也是迎賓場所。通常由橋、塔、亭組成。用木料筑成,靠鑿榫銜接,風格獨特,建筑技巧高超。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其堅固程度不亞于鐵、石橋,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橋面鋪板,兩旁設置欄、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龍。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歷來由民眾集資、獻工、獻料建成,橋頭立石碑,鐫刻捐資、獻工料者姓名,建造風雨橋現已成侗鄉的一項公益事業。

結構:集橋、廊、亭一體。

受力特點:木板下面受拉力。

民族特色:公益性、團結性。

多瑙河橋:

多瑙河橋是跨越多瑙河的一座混凝土斜拉橋,全長406m,通航孔177m,截面采用具有較好的抗風和抗震性能的箱形截面。

福斯灣懸臂鋼桁架橋:

福斯灣懸臂鋼桁架橋位于英國蘇格蘭東海岸,為19世紀末期世界上最大的雙線鐵路、懸臂剛桁架橋,該橋1883年開工, 1889年竣工。

高明橋:

高明橋是一跨越西江的大型公路橋,主通航孔采用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引橋系鋼筋混凝土肋拱,屬于弓形拱橋。

維拉札諾橋:

維拉札諾橋位于美國紐約,是跨越維拉札諾海峽的雙層公路懸索橋。雙面懸索,每面均為雙索。

案例分析:你是如何賞析飛檐這一結構設計作品的?

武當山道教古建筑的宮殿屋檐的每條垂脊前端,都有一排栩栩如生的禽獸像,形狀各異,數量不一。龍,是傳說中一種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封建時代龍又是作為皇帝的象征. 金殿垂脊上都安有走獸,外飾鎏金,極為精致。

這些禽獸被稱為小獸。

2、中國古建筑探究。

請你從材料與構件的連接方式等角度, 分析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建造穩固的原因。

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塊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結構方式, 此結構式由立柱、橫梁、順模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連接點以棒卵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古建筑設計經典結構作品欣賞

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 屋頂重力由木構架來承擔, 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 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 這種結 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 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于術材具有的特性,且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棒卵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 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斗拱也是中國木構架建筑特有的結構構件,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 并將屋頂的大面積荷載經斗拱傳遞到柱上。它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又是 屋頂和屋身上的過渡。此外,它還是封建社會中森嚴的等級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尺度衡量標準。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筑中,稱為大式建筑。大體可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斗拱, 外檐斗拱中“斗”是最下面的構件,斗口的大小決定著整個建筑的尺寸;“拱”指木;“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構件室外為下昂, 室內為上昂。因為斗拱的重要性, 歷代建筑對它十分重視, 使它成為判斷建筑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3、蛋形椅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你如何從技術與文化的角度賞析蛋形椅?蛋形椅的結構設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丹麥建筑師阿納?雅格布森簡介:

阿納?雅格布森被認為是 20 世紀丹麥最有成就的建筑師、室內設計師、家具設計師和手工藝品設計師 , 也是僅有的 幾個將自己的名字鎊刻在建筑 與設計這兩個領域歷史里的設 計師。他的作品不僅是博物館中的經典藏品, 還有一些更成為丹麥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 , 如一只杯子或者一 盞璧燈。他的作品具有適合的尺度、細節和意念。他還為自己的大部分建筑作品設計家具和配件。對作品, 他注重細節和材料的選用,傳統與實用的結合。

課堂練習

1)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賞析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蓋里椅”。你對“太師椅”感覺如何?

引導啟發學生:

“蓋里椅”結構上簡潔大方,線條明快,有流動感;功能上具有和其它椅子相同的功能;從文化角度看,“蓋里椅”結構傳達出一種盤旋上升、奮發向上的精神,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強烈的時代氣息,形成了優雅的浪漫主義設計風格。

2)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賞析高一學生設計的長安一中校徽或雕塑。

(四)經典案例的欣賞,

1.中國古建筑

從建筑的材料工藝看,中國的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體,通過復雜的柱、梁、檁、結構工藝,實現“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宮賦》)的意境,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深度空間的庭院或庭園式建筑形式。西洋式古典建筑則以體勢雄豪宏壯爭勝。通過巨大的巖石堆壘與雕刻,以單體建筑自身的巨大穹頂、高廊偉柱,從而形成一種立體布局的壯偉的城堡式結構。

1)            王家大院

山西晉中的王家大院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大院包括東、西兩個大院和孝義祠:東堡院為全封閉式院落,占地約1.2萬平方米。26座院落以不可想象的精妙方式隱約連接,既成整體,又保持相對獨立,形成若離若合的復雜結構。西堡院擁有28座院落,呈“王”字對稱分布,且充分體現著“一關轄三門,三門通四院”。

這種層層深入的封閉格局是王家大院,乃至山西大院共有的特點,體現出強烈的封建禮教的等級性和威嚴感。

2)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的背景及特點:

背景:徽州地區(安徽南部黃山與齊云山之間)出現成片建筑群,是古代“中原衣冠”入徽的結果。徽州避開了歷史上多次戰禍,包容了大量從中原遷來的人群。北方人口南遷,到此聚族而居。明代中葉,徽州村落就形成了獨特的景觀。

特點:白色的馬頭墻,有灰而黑的薄瓦,還有精美工巧的磚雕、石雕、木雕,它們一筆一劃地拼寫成徽式鄉村的 圖騰。

(1)徽派建筑主要由民居和牌坊兩部分組成。

(2)夾溪筑屋是徽派建筑的擇地特點。

3)西安古城墻

4)長城

2.外國古建筑

西方古代建筑大多使用石頭作材料,由于石頭有很好的抗壓能力,而抗拉性較差,這就決定了西方古代建筑必然產生以抗壓為主的構造形式,如拱、墻、柱等。這些構造形式在西方古代建筑中用得特別多,直到18世紀都沒有大的變化。西方古代建筑風格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羅馬。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這種建筑構造特點也就隨之傳播到其它地方,并相應地出現了一些地域性的風格差別,但從總體上看,都沒有脫離古羅馬的建筑風格,仍然是以墻、柱、拱、圈為構造特征。這些建筑特征在今天的歐美各國到處都能見著。

1)古希臘的建筑風格

古希臘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 、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古希臘的“柱式” ,這種規范和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額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礎、 柱身、柱頭)的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臘最典型、最輝煌,也是意味最深長的柱式主要有三種,即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1)巴特農神廟建于公元前447-438年,是希臘祭祀諸神之廟,以祭祀雅典娜為主,又稱“雅典娜神廟”。神廟位于雅典老城區衛城山的中心,坐落在山上的最高點。外形呈長方形,長228英尺,寬101英尺,由46根多立克式環形立柱構成柱廊。神廟的主體為兩個大廳,兩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圓柱的門廳。東邊的門廳通向內殿,殿內原來供奉著巨大的雅典娜女神,但是,這一杰作在公元5世紀失蹤。中楣飾帶是由92塊白色大理石裝飾而成的,上面有描述希臘神話的浮雕。東西廟頂的山墻上也有精美的浮雕。巴特農神廟被認為是多立克式建筑藝術的極品,有“希臘國寶”之稱。

(2)愛奧尼柱式勝利女神的神廟

(3)宙斯神廟科林斯柱式

2) 古羅馬的建筑藝術

古羅馬的建筑藝術:是古希臘建筑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如果說,古希臘人崇拜人是通過崇拜“神”來體現的話,那么,古羅馬人對人的崇拜。古羅馬的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 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筑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一種理論總結。從而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了在古希臘建筑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種“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筑,特別是房屋類建筑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筑最明顯的區別。

以“圓”為主的風格,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筑的特點。代表:古羅馬大斗獸場、古羅馬的潘泰翁神廟(又稱萬神廟)。以圓為主的風格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筑的特點。

(1)古羅馬斗獸場

(2)萬神廟

3)拜占庭建筑的風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2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筑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 “穹窿頂”。第二個特征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筑的構圖中心。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筑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色彩燦爛奪目。代表:君士坦丁堡的圣 索菲亞大教堂。

(1) 圣索菲亞大教堂 /君士坦丁堡

這座教堂的整個平面是個巨大的長方形。從外部造型看,它是一個典型的以穹頂大廳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從結構來看,它有既復雜,又條理分明的結構受力系統。從內部空間看,這座教堂不僅通過排列于大圓穹頂下部的一圈40個小窗洞,將天然光線引入教堂,使整個空間變得飄忽、輕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氣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語言,進一步地構造藝術氛圍。大廳的門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內墻面用白、綠、黑、紅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綠色,柱頭用白色,某些地方鑲金,圓穹頂內都貼著藍色和金色相間的玻璃馬賽克。這些繽紛的色彩交相輝映,既豐富多彩,富于變化,又和諧相處,統一于一個總體的意境:神圣、高貴、富有。從而,有力地顯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語言構造藝術意境的魅力。這座建筑也就當然地成為了中世紀,乃至人類建筑史上璀璨奪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4)哥特式建筑的風格

哥特,原為參加覆滅古羅馬帝國的一個日耳曼民族,其稱謂含有粗俗、野蠻的意思。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因厭惡中世紀的黑暗而“贈”給中世紀建筑的。習慣上人們將與中世紀的這種主要建筑風格一致的建筑,均稱為“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意識是宗教意識,特別是基督教意識。哥特式建筑的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

(1)德國科隆大教堂

(2)米蘭大教堂 /意大利

(3)巴黎圣母院建筑

古建筑設計經典結構作品欣賞

法國人在其建筑藝術中創造了由三層同心圓組成的圓花窗和“火焰式”窗飾,這樣,當外界的光線從玻璃窗花中透入時,能使教堂內閃爍絢麗奪目,飄忽不定的神秘光彩。而其創立的教堂尖塔上之透雕棱飾,則更加豐富了哥特式建筑宏偉華麗,優雅飄逸之姿。

 

5)巴洛克建筑的風格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1)比亞門(1562年,Porta Pia)

米開朗基羅各種元素似乎是在夢境中的胡亂結合

(2) 羅馬Gesu教堂:

第一個巴洛克建筑,出自維尼奧拉(1507-1573)的羅馬Gesu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后來被廣泛仿效。

(3)St Andrea教堂:

巴洛克的大師貝尼尼(1598-1680),代表作羅馬的St Andrea教堂(1658年) 徹底打破原來的“山”字形面。

(4)    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前后建筑120年(1503-1626),作為教皇的教堂,它的建造集中了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筑師。最初的構想是布拉曼特與達芬奇商量之后確定的。

貝尼尼把雕塑家和建筑師結合在一起的嘗試就是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里的圣彼得陵墓的神龕。

(5)巴洛克式的廣場,該圖是現在從穹窿上拍下去的.

(6)密集的多立克式柱圍繞著廣場,作為背景的廣場越發顯得開闊.

法國的凡爾賽宮   王宮的接待廳,著名的鏡廳,巴洛克式的代表 

(7) 巴洛克在英國的流傳,牛津的Blenheim府邸(1735),給人的感覺要明快的多,民族性的關系。

洛可可風格的建筑藝術

6) 洛可可風格出現于18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后期,流行于法、德、奧地利等國。洛可可主要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它是在反對法國古典主義藝術的邏輯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現的柔媚、細膩和纖巧的建筑風格。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切圍繞柔媚順和來構圖,特別喜愛使用曲線和圓形,盡可能避免方角。

(1)巴黎的Soubise府邸,路易十五的宮廷(1705)

古典主義、手法主義(前巴洛克風格)

如果說巴洛克繼承了文藝復興更富創造力的一面的話,古典主義則繼承了文藝復興更文雅的一面。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夸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筑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筑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2) 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富凱的府邸(1656)

(3) 巴黎盧浮宮

 

(4) 1691年的巴黎榮軍醫院,即殘廢軍人醫院,后改為軍事博物館,拿破侖的靈柩在此.

(5)大革命時建立的巴黎先賢祠,用的是古典的穹隆和柱式

(6) 古典主義建筑最有名的就是凱旋門

(7) 英國的古典主義,利物浦銀行

(8) 這是愛丁堡中學(Edinbrugh High School,1829年)。想想看那些可憐的學生每天要向朝圣一樣地上學。大家對后來維多麗亞時代英國的刻板,恐怕有了一個心理準備了吧?

(9) 大英博物館(藏有帕提儂神廟的雕像)

(10) 英國人對古代的熱情最后還導致了一種叫“哥特復興”的風格,其代表建筑是倫敦的議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1868)也有人叫他是浪漫主義。

3.現代建筑

19世紀,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為現代建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第一是鋼鐵。鋼材料及其連接工藝的出現,對傳統的建筑結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據說,用鋼鐵建造的紀念性建筑: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就是為了紀念鋼鐵用于建筑的成功。

第二是混凝土。最早的混凝土出現在意大利,主要成分是火山灰。一直到1860年,真正意義上,用工業方法制造的混凝土產生在美國的波特蘭。法國人用這種“液態石頭”加上鐵網,制造出了一個非常堅固的花盆,德國人則首先將其用在了房屋建筑上,在慕尼黑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跨度的會堂,至今尤在。

第三種材料是平板玻璃。以前的建筑主要是由墻來承重,建筑物上層的重量要由其下面的墻來承受。這種結構限制了建筑物向空間發展,要不然就會使建筑變得粗大笨重,巴黎圣母院的墻就有5米厚。到1890年,美國出現了革命性的建筑方法。施工中先建造柱子,使用木頭為墻板,木墻不再承力,完全由柱子承擔載荷,墻只起圍護作用。1911年,德國出現了玻璃幕墻。這種玻幕墻不僅能起到很好的圍護作用,而且采光好,是至今任廣泛采用的建筑材料。

三種材料的出現,催生了現代建筑。

導致現代建筑迅速發展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建筑功能的需求。19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要求建筑火車站、工廠、倉庫這些大跨度建筑,這些建筑對建筑的形式有著特殊的要求,促使著現代建筑的產生。

影響現代建筑的最大的因素還是“城市化”。工業革命推動著城市化。大的城市不僅要有大量的工業建筑,而且要有新型的住宅,還要有各種設施性建筑。正是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各種現代建筑就逐漸出現。

 

你猜這是哪個國家的什么建筑設計?

這是我們中國未來的建筑,你們看它的材料是什么,屬于什么風格的作品?

師:不知不覺今天我們完成了對經典結構作品賞析的任務,學會了從文化和技術角度賞析作品的方法,最后還對我校校門進行了一次屬于自己的設計。同時我們也發現: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是結構設計不變的追求。

古建筑設計經典結構作品欣賞

(1)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建筑,聳立在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上。建筑造型新穎奇特、雄偉瑰麗,外形猶如一組揚帆出海的船隊,也象一枚枚屹立在海灘上的潔白大貝殼,與周圍海上景色渾然一體,富有詩意。 不為世人所知的是,其設計師烏特松不愿因建設資金問題修改設計方案與州政府吵翻后,憤然辭職離開澳大利亞,再也沒有重登這塊大陸,至今沒有親眼實地看看這座自己嘔心瀝血奉獻的聞名遐邇的建筑奇跡

(2) 美國圣路易市杰斐遜國家紀念碑

美國圣路易市杰斐遜國家紀念碑埃羅·沙里寧是20世紀中葉美國最有創造性的建筑師之一。他設計了一系列新奇獨特的作品,表現了豐富多彩的建筑語匯。埃羅·沙里寧1961年9月1日死于腦科手術中。1962年美國建筑師協會追授他金質獎章。使沙里寧名聞世界的是圣路易市杰斐遜國家紀念碑。這座高寬各為190米的外貼不銹鋼的拋物線形拱門,造型雄偉,線條流暢,象征該市為美國開發西部的大門。

(3) 法國埃菲爾鐵塔

(4)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5)海口世紀大橋

(6)杭州灣跨海大橋

(7)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坐落于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嘴尖上,與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群隔江相望。塔高468米,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和左右兩側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一起,形成雙龍戲珠之勢,成為上海改革開放的象征。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設計者富于幻想地將十一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球體從蔚藍的空中串聯到如茵的綠色草地上,兩個巨大球體宛如兩顆紅寶石,晶瑩奪目,與塔下新落成的世界一流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1999財富論壇上海年會主會場)的兩個地球球體,構成了充滿“大珠小珠落玉盤”詩情畫意的壯美景觀。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由三根直徑為9米的擎天立柱、太空艙、上球體、下球體、五個小球、塔座和廣場組成。可載50人的雙層電梯和每秒7米的高速電梯為目前國內所僅有。立體照明系統絢麗多彩、美不勝收。光彩奪目的上球體觀光層直徑45米,高263米,是鳥瞰大上海的最佳場所。當風和日麗時,舉目遠望,佘山、崇明島都隱約可見,令人心曠神怡。上球體另有設在267米的旋轉餐廳(每小時轉一圈)、DISCO舞廳、鋼琴酒吧和設在271米的20間KTV包房向游客開放。

高聳入云的太空艙建在350米處,內有觀光層、會議廳和咖啡座,典雅豪華、得天獨厚。空中旅館設在五個小球中,有20套客房,環境舒適、別有情趣。東方明珠萬邦百貨有限公司商場面積18000平方米,經營服裝、工藝美術品、金銀飾品、皮具、食品等,使游客在觀光之余可享受到購物與美食的樂趣?

東方明珠科幻城位于塔底,有森林之旅、南極之旅、魔幻之旅、藏寶洞、迪尼劇場、歡樂廣場、激光影院、動感影院、探險列車等項目,精彩刺激、老少咸宜。還有獨一無二的“太空熱氣球”將您送上天空,盡覽上海大都市美景,使您永生難忘。

東方明珠塔內的上海歷史博物館,是專門介紹上海近百年來發展史的史志性博物館。通過珍貴的文物、文獻、檔案、圖片,以先進的影視和音響設備,形象生動地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館內陳列分國中之國的租界、舊上海市政建設和街景、近代城市經濟、近代文化、都市生活、政治風云等六大部分,全面地展示了上海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刻變化。是一個形象生動的人文景點。

東方明珠塔下的國際游船碼頭,有“浦江游覽”旅游項目,登上游船,飽覽浦江兩岸美景,您將領略到“火樹銀花不夜城”的意境。國際游船碼頭里的“海鷗坊”,供應自助餐,您只需花費48元,就能無限暢飲美味和美景。

(8)金茂大廈

金茂大廈占地2.3公頃,塔樓高420.5米, 88層金茂大廈,總建筑面積29萬平方米。金茂大廈的設計師是美國芝加哥著名的SOM設計事務所。設計師以創新的設計思想,巧妙地將世界最新建筑潮流與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結合起來,成功設計出世界級的,跨世紀的經典之作,成為海派建筑的里程碑,并已成為上海著名的標志性建筑物,1998年6月榮獲伊利諾斯世界建筑結構大獎。1999年10月容膺新中國50周年上海十大經典建筑金獎首獎.    五組26臺高速電梯 ,集現代辦公樓、豪華五星級酒店、商業會展、高檔宴會、觀光、娛樂、商場等綜合設施于一體,深富中華民族文化內涵,溶匯西方建筑藝術的智慧型摩天大樓,已成為當今滬上最方便舒適、最靈活安全的辦公、金融、商貿、娛樂和餐飲的理想活動場所。

(9)阿聯酋帆船酒店

世界上唯一一個七星級酒店,位于延伸至阿拉伯海灣280米內處的人工島上,酒店采用雙層膜結構建筑形式 ,外形就像一塊迎風飄揚的風帆,塔高321米,一共有56層,曾是全球最高的酒店,是阿聯酋最奢侈的代表。除了別致的外形,酒店還有全年普照的陽光和阿拉伯神話式的奢華——躺在床上就可欣賞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的阿拉伯海灣美景。

(10)中央電視臺新址:

整個央視新大樓,可謂是鋼鐵構建的“帝國”。整體用鋼量12.5萬噸,其中使用到的鋼構件,沒有一個是相同的,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兩座豎立的塔樓雙向傾斜6度,在162米高處被14層高的懸臂結構連接起來,兩段懸臂分別外伸67和75米,且沒有任何支撐,在空中合龍為L形空間網狀結構,總體形成一個閉合的環。

從技術角度看,這個建筑最大的難度就是傾斜加懸挑,采用的是型鋼組合柱,根據抗震的要求,鋼材必須要有很好的延性,可以發生很大的變形,但在變形耗能的過程中又不至于發生損壞。而央視新大樓塔樓由于傾斜,有些柱子是永久性受拉。為了使永久性受拉柱堅固可靠,設計還采用了高強度的錨栓,把柱子牢牢地錨固在底板里。

(四)載入史冊的十大頂級豪華建筑:

(1)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是全印度乃至世界最有名的陵墓,被世人稱為人間建筑的奇跡。它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城近郊亞穆納河南岸,從印度首都新德里乘火車3小時可到達。莫臥兒王朝皇帝沙杰汗的愛妃蒙泰吉·馬哈爾嬌艷美麗,才華過人,在隨同沙杰汗出巡的途中不幸去世,時年39歲。為紀念與之形影不離的愛妃,沙杰汗征調2萬多名民工建造了這座陵墓。

(2.)法國透明金字塔

巴黎羅浮宮拿破侖廣場的透明金字塔由著名華裔設計師貝律銘設計,這也是貝聿銘最具爭議性的設計之一。開始建造時,幾乎全法國人包括媒體都在聲討這個方案,貝聿銘曾表示,事件簡直演變成一場“災難”,他在巴黎街頭遭到辱罵,公眾表示“巴黎不要金字塔”。他在采訪中承認自己受到了傷害,而且在公眾批評下幾乎失去所有顧客。

(3)巴伐利亞新天鵝堡

新天鵝堡屬于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就是國人熟知的茜茜公主的表弟。據說,他一直暗戀茜茜公主,在他入住尚未完工的新城堡時,茜茜公主送了一只瓷制的天鵝祝賀,于是路德維希二世就將此城堡命名為新天鵝堡

(4)西班牙塞維利亞阿拉米羅大橋

大橋的設計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斜拉橋樣式,采用半邊支撐的拉索結構,利用傾斜橋塔的自重代替以往的后部鋼索,形成具有輕盈感的橋梁結構。整座大橋猶如一把豎琴,典雅美觀,散發著高雅的神韻。

(5)山西王家大院

山西晉中的王家大院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大院包括東、西兩個大院和孝義祠:東堡院為全封閉式院落,占地約1.2萬平方米。26座院落以不可想象的精妙方式隱約連接,既成整體,又保持相對獨立,形成若離若合的復雜結構。西堡院擁有28座院落,呈“王”字對稱分布,且充分體現著“一關轄三門,三門通四院”。

(6)西班牙米拉公寓

俗稱“采石場”(La Pedrera)高迪的杰作。這幢建筑完工時因其先鋒性質和大膽的手法而引起了極大的騷動。許多人認為這幢房子代表了現代派的頂峰,20世紀全世界最奇特的建筑物。


(7)智利魯特住宅

魯特住宅是一個富有的出口商的假日別墅。它修建在一個長滿松樹的斜坡之上,一座30米長的鐵橋將公路和住宅的屋頂聯系起來,然后從屋頂上通過一個下降的樓梯才能進入室內,具有非常有趣的戲劇性效果

(8)英國格拉密斯城堡

(9)英國霍華德府邸

(10)法國埃菲爾鐵塔

(五)單元小結

1、結構對自然界、技術領域和社會領域具有普遍意義。

2、從力的角度來看, 結構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

3、結構構件的基本受力有拉力、壓力、剪切力、扭轉力和彎曲力。

4、結構類型主要有實體結構、框架結構和殼體結構。不同的結構類型有不同的受力特點。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結構更多的是若干結構類型的組合。

古建筑設計經典結構作品欣賞

5、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是結構設計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結 構的穩定性主要取決于重心位置的高低、結構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的大小和結構的 形狀等。結構的強度主要取決于結構的組成形式、構件的幾何形狀、截面形式、材料以及構件的連接方式等。

6、結構設計中的美學因素、環境因素、安全因素以及時尚、個性、文化等都已成為人們進行結構設計時必須綜合考慮的重要因素。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是結構設計不變的追求。

(六)小結:

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任何一種結構的設計已不僅僅局限于只滿足他的使用功能。結構設計中的美學因素、環境因素、安全因素以及時尚、個性、等都以成為人們進行結構設計時必須綜合考慮的重要因素。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是結果設計不變的追求。

建筑是人類的奇妙活動之一,也是我們嘗試建立新秩序以理解這個混亂而又魅力無窮世界的方法之一。建筑不僅為我們提供遮風擋雨的港灣,也讓我們鼓舞,讓我們體會夢幻的圖案,夏日的清涼,拱券的韻律,穹頂的飽滿,斗拱的精妙,飛檐的挺拔。好的建筑不僅僅是優秀的結構,它還可以讓我們的精神升華,讓我們為之震撼。

建筑就是一個巨大的容器,包含了文明的歷程。同學們和我一起體驗和發掘了結構的魅力,在未來讓我們暢想新的結構篇章。

練習:

1.查閱資料,尋找現代家具設計,玩具設計,燈具設計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案例,從結構、功能、材料、環保、審美等角度去分析。

2.查閱資料,從結構設計的角度,認識交通工具的發展演變過程,分析他們的區別與聯系,暢想一下未來的交通工具會是什么樣?

補充閱讀:

中國古代建筑欣賞

建筑藝術,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化形態,常常集中地通過一種代表性的偉大建筑物而得到象征性的體現。所以羅丹曾經說:法蘭西精神就體現在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形式中。而在同樣的意義上,金字塔、萬里長城、摩天樓,不也常常被看作古代尼羅河文明、古代中華文明和近代工商業文明的象征嗎?

從文化角度來比較,東方的中國文明與西方的歐洲文明在文化形態上的差異是極其顯著的。我們東方文明更多地具有“內傾”的性格,而西方歐洲的文明則更多地具有“外傾”的性格。以哲學為例,從遠古的道家到中古的禪學和理學,中國哲學所偏重總是主體內省和感悟;而西方從泰勒斯、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培根、笛卡爾、牛頓以至黑格爾,所偏重的卻常是客體的邏輯分析或外化的經驗觀察、實驗與歸納。這種文化精神的差別在建筑藝術上也通過東方、西方建筑的風格不同,而鮮明地顯示出來。

“一個成熟的風格,總要具備三點:

1.獨特性,就是它有一目了然的鮮明特色,與眾不同。

2.一貫性,就是它的特色貫穿它的整體和局部,直至細枝末節,很少蕪雜的格格不入的成分。

3.穩定性,就是它的特色不只是表現在幾個建筑物上,而是表現在一個時期的一批建筑物上的。盡管它們的類型和型制不同。”(《外國建筑史》頁29)

就這三方面看,中國建筑與西洋建筑都具有迥然不同的風格特征。從建筑的材料工藝看,中國的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體,可以說,從原始社會末期起,一脈相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而西方建筑,從埃及和巴比倫到希臘羅馬的花崗巖、大理石體建筑,到近代、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和合金金屬建筑,同樣一脈相承,形成了另一種獨特的西方藝術風格。

中國式古典建筑,通過復雜的柱、梁、檁、結構工藝,實現“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宮賦》)的意境,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深度空間的庭院或庭園式建筑形式。西洋式古典建筑則以體勢雄豪宏壯爭勝。通過巨大的巖石堆壘與雕刻,以單體建筑自身的巨大穹頂、高廊偉柱,從而形成一種立體布局的壯偉的城堡式結構。

建筑美不僅體現著文化的風格,而且也體現著文化的感情。如果說,中國的古典建筑常具有沉靜幽思的情調,那么歐洲的古典建筑卻常具有雄壯奔放的情調。

在中國,建筑的原則是空間序列的內在深化。而在西洋,建筑的原則卻是空間序列在體勢上的高向伸展和擴張。深度的空間是內傾的,而立體的空間則是放射的。

中國建筑呈現的是:正門以內,沿著縱軸線,一個接著一個縱向布置著若干庭院;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由于每個庭院的形狀、大小和圍繞著庭院的門、殿、廊及其組合形狀各不相同,再加地平標高逐步提升,建筑物的形體逐步加大,使人們的觀感由不斷變化中走向高潮。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大組群建筑的形相,恰好像一幅中國的手卷畫,只有由外而內,從逐漸展開的空間變化中,方能了解它的全貌與高潮所在。

而西洋風格的建筑則不同。直到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洋建筑一直繼承著希臘巨柱式的獨體建筑傳統。從雅典衛城到羅馬萬神廟,從圣彼得大教堂到巴黎凱旋門,一座座厚重雄偉的建筑實體,通過高聳云天的穹頂和立柱,精雕細刻的花紋、壁龕、人像,形成一種獨特的雕塑美。

對于建筑藝術的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1)結構邏輯與形式表現;(2)材料工藝。后者是純技術性的。

從結構邏輯的觀點看,以木構架為主的中國建筑體系,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構成冂形或├┤形的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的對面,再建一座次要的建筑,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稱為四合院。

尤為值得提出的,中國古典建筑中最觸目最動人的是它的曲線屋頂。這種反宇式曲線屋頂設計的形成,具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在遠古時期,為了防止雨水沖刷房屋外層的版筑墻,因而屋頂不得不采用大的覆蓋式出檐。然而出檐過大勢必妨礙室內的自然采光,同時沿頂下泄的高流速雨水也容易沖毀檐下的臺基,因而在漢代建筑中,逐漸出現了檐部角度微微上翹的頂式設計。最終形成了后代宮室那種翅翼翻舉、勢若騰云的反宇式優美屋頂造型。

在園林藝術方面,中國古代園林的建設有悠久的歷史:

中國古代園林從漢朝在池中建島以后,到魏晉南北朝又沿著池岸布置假山花木及各種建筑。自此以后,以水池為中心處理園景成為一貫的傳統方法。山石方面,從南北朝起,開始欣賞奇石,而假山也從這時開始,陸續創造雄奇、峭拔、幽深和迂回不盡的意境。……在花木方面,為了與山池房屋相配合,花木的品種及配置方法要求多樣化,以達到步移景異的要求,也是中國古代園林的一個特點。

實際上,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的美學思想,在唐宋以后,更與山水詩畫藝術的美學思想相結合、相影響,形成了又一條獨特的藝術發展路線。

一定時代的一種建筑風格又常常是當時一種時代精神的象征表現。而偉大的歷史時代必定產生偉大的建筑作品。從宮殿的造型曲線看,漢魏的風格古拙厚樸,隋唐的風格豪放遒勁,兩宋的風格舒展纖巧,而明清的風格則嚴謹方正。其間盡管有地方、民族的差異,但受影響于當時的時代文化思潮,其脈絡仍然是有跡可尋。

建筑風格還和社會文化思潮息息相關。

例如四合院式建筑,這種布局適合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員的住所,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又如北京故宮的設計思想,明清故宮的設計是體現帝王權力的的象征。它的總體規劃和建筑形式都體現出封建宗法禮制和帝王權威的精神感染作用。這一點甚至要比它的使用功能更為重要。為了顯示整齊嚴肅的氣概,全部主要建筑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由于前三殿是皇城的主體,所以在這組宮殿的四角建有崇樓。同時太和殿是當時最高等級的建筑,采用的是重檐屋頂,三層白石臺基、八間面闊等,甚至屋頂的走獸和斗拱的數目也最多,月臺上的日規、銅龜、銅鶴等也只有在這里才可以陳設。除太和殿之外,其他建筑的屋頂制度與開間等都依次遞減。

由于整個故宮建筑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服務的,因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甚至內庭居住部分和御花園也是如此。以至清代皇帝常年都居在住圓明園、避暑山莊中。

西方現代建筑的產生和發展(簡介)

西方的建筑,特別是現代的高層建筑,對于上個世紀初的中國來說,是一種新的建筑形式。傳統的中國建筑沒有高層建筑,只有無居住功能的、標志性的高塔建筑。現代的高層建筑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建筑的風格和特點首先是由建筑材料來決定的。西方古代建筑大多使用石頭作材料,由于石頭有很好的抗壓能力,而抗拉性較差,這就決定了西方古代建筑必然產生以抗壓為主的構造形式,如拱、墻、柱等。這些構造形式在西方古代建筑中用得特別多,直到18世紀都沒有大的變化。西方古代建筑風格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羅馬。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這種建筑構造特點也就隨之傳播到其它地方,并相應地出現了一些地域性的風格差別,但從總體上看,都沒有脫離古羅馬的建筑風格,仍然是以墻、柱、拱、圈為構造特征。這些建筑特征在今天的歐美各國到處都能見著。如羅馬的古城堡,法國的巴黎圣母院等。

19世紀,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為現代建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第一是鋼鐵。鋼材料及其連接工藝的出現,對傳統的建筑結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據說,用鋼鐵建造的紀念性建筑: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就是為了紀念鋼鐵用于建筑的成功。

第二是混凝土。最早的混凝土出現在意大利,主要成分是火山灰。一直到1860年,真正意義上,用工業方法制造的混凝土產生在美國的波特蘭。法國人用這種“液態石頭”加上鐵網,制造出了一個非常堅固的花盆,德國人則首先將其用在了房屋建筑上,在慕尼黑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跨度的會堂,至今尤在。

第三種材料是平板玻璃。以前的建筑主要是由墻來承重,建筑物上層的重量要由其下面的墻來承受。這種結構限制了建筑物向空間發展,要不然就會使建筑變得粗大笨重,巴黎圣母院的墻就有5米厚。到1890年,美國出現了革命性的建筑方法。施工中先建造柱子,使用木頭為墻板,木墻不再承力,完全由柱子承擔載荷,墻只起圍護作用。1911年,德國出現了玻璃幕墻。這種玻幕墻不僅能起到很好的圍護作用,而且采光好,是至今任廣泛采用的建筑材料。

三種材料的出現,催生了現代建筑。

導致現代建筑迅速發展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建筑功能的需求。19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要求建筑火車站、工廠、倉庫這些大跨度建筑,這些建筑對建筑的形式有著特殊的要求,促使著現代建筑的產生。

影響現代建筑的最大的因素還是“城市化”。工業革命推動著城市化。大的城市不僅要有大量的工業建筑,而且要有新型的住宅,還要有各種設施性建筑。正是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各種現代建筑就逐漸出現。

來源:南方古建筑設計院

本文標簽:古建筑設計  古建筑結構  古建筑作品  古建筑欣賞  作品欣賞  結構設計 

古建筑設計施工一站式服務

寧波漢匠古建筑公司

服務熱線:13957873222

古建筑工程

交流微信號